NEWS

新闻资讯

《浙商》走进盾安环境 感受“智造”蝶变

2018-01-11

blob.png

十九大报告提出,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,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,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敢为人先的浙江因时而谋,努力让浙江智造成为“中国制造”的标杆和浙江经济的金字招牌。近日,《浙商》杂志聚焦浙江智造,以盾安智能制造工厂为例进行深入报道:

blob.png

盾安环境制冷配件智能制造工厂入选2017浙江十大智能工厂

 

 blob.png

文:《浙商》杂志记者 吴美花

在一整套智能系统的运行下,大多数生产线可由原先两位数的操作工人降低至2-3人,后台的数据统计人员也将被大量精简。但这些被机械臂与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人员,并未在盾安环境消失,他们或将以一种增值的姿态出现在其他岗位上。 

人与智能制造的关系,在盾安环境内部由外界认知中的对抗变为唇齿相依。然而,两者的密切咬合必须建立在工作人员完成角色升级上。

“比如过去的统计员只是做数据统计,如今他们要做的是发现并分析有问题的数据,并因此去引导生产。” 浙江盾安禾田金属有限公司膨胀阀制造部部长江超说,信息化只能检测问题、发出预警,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人。

电子膨胀阀自动化生产线

你下单,我秒开工

来自客户的订单刚被生成,工作人员蒋梦达的手机里就出现了一条短信指令,明确显示了他即将要去操作的设备编号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。也就是说,过去一个订单需要由一个人向50多号人线下编排任务的流程正被改变,如今的订单一旦生成,50多号人就能同步接收到任务指令。

 blob.png

蒋梦达到达指定设备前,用一台类似于手机的终端扫描一张MES设备卡,操作人员的信息就与设备信息实现了关联。

这一整套智能制造系统由盾安环境根据自身生产需求定制而成,覆盖了从前期生产调度-中期生产执行-后期报表等11大环节,几乎涵盖了与生产、管理、后期跟踪的每一个节点。

蒋梦达在终端上完成设备点检、首检、自检、报工等流程,继而让设备进入开工状态。此时,蒋梦达与其操作设备的状态被同时投射到每个区域的宽屏电脑上,每台电脑上都被安装上了MES软件系统。屏幕上以色块区分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其对应的操作工人。管理人员无需像过去那样巡检每个区域的每台设备,就能实现对每台设备的监控。

蒋梦达背后是一片精加工生产区域,这里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无人状态下快速吐出螺母、金属管等零部件。每台设备的信号箱均与服务器相连,其实时采集的机器运行数据都会通过网络实时传输至后台。当蒋梦达下班时,他在终端上填上工时,日工资就会在终端上得到结算。

正是有了这些实时采集的数据,后台可自动生成多种报表,包括每月各项指标的达成率、每月不良率汇总表、物料配送查询等数十种。“以前都是人工采集数据并进行统计,这里面就涉及了大量的工作量,且人工采集到的数据量远不如设备实时采集的。”江超解释。

“2017年10月综测各线不良率汇总表”上,《浙商》记者看到其中的“3#精益线(综测)不良率推移图”中示今年4月的不良率相较其他月份稍高。江超点击4月数据处,界面显示当月的不良分布图,图中占了主要成份的蓝色色块显示“打不开”是造成不良的主要因素。

 blob.png

数据服务于管理

在这套智能系统中,数据分析至“打不开”是造成当月不良的主要因素就完成了使命,但人的使命并未结束。

 blob.png

盾安禾田金属生产的每一个产品在进入总装线时,都会被贴上专属二维码,从而产品的关键性能、关键参数、设备、人员、物料均可实现全面追溯,但追溯过程仍需要由人来完成。

“过去一批零部件出了问题,厂家要么是被动地等待着市场的暴露,要么全部召回。”如今有了专属二维码,厂家就能主动地在出厂前实现自查。

盾安禾田金属采集到的数据除了具备追溯与统计功能,还能反作用于企业管理。“划小核算管理”是盾安禾田金属采用的一种主要管理模型,它源于“阿米巴经营模式”。在MES软件系统中,“划小核算单元(生产)”模块中清晰地列出了物料的理论用量与实际用量两种数据,如果实际用量低于理论用量,就说明这个团队提高了物料利用率并实现了盈余。公司会将盈余的30%给予团队进行分享。

一边是数据反作用于企业管理,一边是管理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。在这套系统的运作下,物料配送也从过去的每日定量配送实现了按单配送,库存周转次数从每年30次提高至每年40次,从而直接导致毛利率提升35%。

 blob.png

膨胀阀自动化生产线一角

回收期低于2年马上投

“其实,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扔持怀疑态度。” 江超认为,这是智能化仍未在一些企业实现全流程覆盖的主要因素,大家都仍在局部探索与尝试阶段。智能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,企业在智能化之前必然得经历精益制造与自动化。

“没有经历过精益制造的企业,连生产流程都未梳理清楚是很难实现智能化的。”盾安禾田金属从2010年就开始实施精益制造,这也是如今它能实现智 能化全流程覆盖的重要原因。

当下仍不是盾安禾田金属理想中的智能化状态。膨胀阀的生产过程是一种离散型结构,所以现在的车间仍处于一种“大U型”生产路线。盾安禾田金属试图改造成为“小U型”生产路线,它将减少半成品入库再出库的流程,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。不过,江超透露在后续的“小U型”改造中或将采用半自动化流水线,而非全自动化流水线。 

 blob.png

自动化生产线

“全自动化流水线中的一台设备出现问题,整个流水线就会处于停滞状态。”江超给《浙商》记者算了一笔账,如果每条半自动化流水线增加三名员工,它可以达到与全自动化流水线相等的日产量,且生产柔性更高。在这一前提下,全自动化流水线的购置价格比半自动化流水线高出500万元左右。从人工综合成本测算,500万元大约可供一条半自动化流水线运行20年。“我们现在的一条智能化改造原则是,回收期低于2年马上投,在3-5年间考虑投。”

在盾安禾田金属流水线中的焊接环节,这里的一台设备前依次坐着两三名穿着蓝色工装的操作工,他们正执行着上下料与焊接质量检查等工序。江超解释,焊接是一道特殊工艺,上下料、焊料、温度等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焊接质量,所以整个环节不可能全部让机械臂完成。

显然,人在整个智能制造进程中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因素,但如何让人在中国向智能制造演进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与自我驱动,或许是一个比智能制造本身更宏大的命题。江超希望他的团队能在这过程中实现自我增值,而不是被机械臂随时取代。

“如何驱使员工去改变,需要靠制度。”江超说,驱动人的几个要素无非是欲望、融入感、尊严等,如何把握这些要素进而制订制度,是管理者所需要思考的。“制度并不是凭空编造的,而是按照需求来制订。”